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,旨在人文科普,不传播封建迷信,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。
师父,为什么说众生皆苦?"
年轻僧人双手合十,目光纯净如山间的晨露。他望着眼前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僧,内心充满疑惑。
老僧没有立即回答,他缓缓起身,拿起案几上的素瓷杯,走到院中的池塘边。
一、
初春的阳光透过薄雾,为池面镀上一层柔和的光晕。"你且看这池中的水。"老僧指着平静的水面说道,"当我将这杯水倒入池中,它会如何?"
年轻僧人认真思索片刻:"水自然会融入池中,再也分不清彼此。"
老僧轻轻一笑:"那么这杯水,可曾因为失去了杯子的束缚而感到痛苦?"
"水本就是水,失去容器的束缚,反而回归了本性,又怎会痛苦?"年轻僧人答道。
"正是。"老僧的目光变得深邃,"众生之所以感到痛苦,正是因为被自己的执念所束缚。就像这杯水执着于杯子的形状,忘记了自己本来的清净本性。"
他将杯中的水缓缓倒入池中:"人们追逐名利,贪恋情爱,患得患失,犹如这水执着于杯子的形状。殊不知放下执念的那一刻,便能与天地合一,找到真正的自在。"
年轻僧人若有所思:"那么涅槃,是否就是回归本性的状态?"
"你说得对。"老僧点头微笑,"但知道谈何容易,做到更是难上加难。让我给你讲个故事。"
老僧拾起一片落叶,轻轻放在池面上。落叶在水中漂浮,随波微动。夜幕渐临,一轮明月映在水中。
"从前有个年轻人,天资聪颖,十六岁就中了举人。但他总觉得人生空虚,内心烦闷。一日,他来到一座古寺求法。"
"寺中主持问他:'你可曾见过水中的月亮?'年轻人答道:'自然见过。'主持又问:'那你可曾抓住过水中的月亮?'年轻人一愣,随即明白这是在点化他。"
老僧指着水中的月影继续说道:"主持告诉他:'你现在的困扰,就像要抓住水中的月亮。月亮本在天上,水中不过是虚影。你追逐功名利禄,沉迷世间虚幻,就像在水中抓月,注定徒劳无功。'"
年轻僧人看着池中摇曳的月影,若有所悟:"所以说,我们常常在追逐的,其实都是虚幻的影子?"
老僧的眼中闪过一丝赞许:"不错。众生皆在追逐水中月,可若能抬头望天,就会发现真正的明月一直都在。这便是为什么说众生在轮回中受苦,而不知涅槃就在眼前。"
"那位年轻人后来如何了?"小僧忍不住问道。
"那年轻人后来放下功名,在寺中修行。"老僧目光悠远,"但这并非故事的结局,而是另一个开始。"
他领着年轻僧人走到院中一棵老梅树前。这梅树看似枯槁,却在寒冬傲然绽放。
"有一年大旱,整个山寺断水。年轻人每日提着水桶,从山下背水上来。寺里其他僧人劝他:'我们轮流去担水就好,你一个人何必如此辛苦?'"
"他却说:'我不觉得辛苦。每一步都是修行,每一滴水都是觉悟的机缘。'"
老僧抚摸着梅树粗糙的树皮:"一日,他担水上山时遇到一位老妇人。老妇人说自己独子重病,需去城中求医,可山路难行。这年轻人二话不说,放下水桶,背起老妇人下山。"
"等他送走老妇人再回来时,天已经黑了。可他又默默提起水桶,继续往山上担水。山路陡峭,他好几次都差点滑倒。突然,一股清泉从山石间涌出,正好在他常常休息的地方。"
年轻僧人眼睛一亮:"这是佛祖显灵了吗?"
老僧轻轻摇头:"这哪是什么显灵?是他用一颗平常心,照见了本来具足的清泉。就像这棵梅树,看似枯寂,却蕴含着勃勃生机。众生困在轮回中,往往是因为看不见自己本具的佛性。"
"那年轻人最后..."
"那年轻人最后成为了一代高僧。"老僧的声音转为低沉,"但这也不是故事的终点。"
夜色渐深,院中的梅香更加浓郁。一阵晚风拂过,几片梅花随风飘落,轻轻落在池水上,泛起圈圈涟漪。
二、
"他在寺中住了二十年,度化了无数迷途之人。有人问他:'大师何以能度化如此多的众生?'他说:'我不过是一面镜子,让人们能照见自己的本来面目罢了。'"
老僧捡起一片落在石阶上的梅花:"有一天,一个强盗来到寺中,扬言要劫掠财物。寺中僧人都很害怕,唯独他安然不动,对强盗说:'你要的,我都可以给你。但你可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吗?'"
"强盗愣住了,刚要发怒,却见他起身走到佛堂,取出一面铜镜递过去:'你且照照自己的面容。'"
年轻僧人屏息静气:"强盗照见了什么?"
"强盗照见的不是自己狰狞的面容,而是内心深处那个迷失的自己。他放下了刀,跪地痛哭。后来,这个强盗也在寺中出家,成为一位苦行僧。"
年轻僧人若有所思:"所以说,涅槃与轮回的区别,就在于能否照见本心?"
老僧看着漫天星辰:"你已经明白了一半。不过..."
"不过,"老僧的声音在夜色中格外清晰,"照见本心只是开始,守住本心才是真正的功夫。"
他领着年轻僧人走上禅堂后的小径。夜风拂过竹林,发出细密的响声,仿佛天地间的私语。
"那位高僧在临终前,留下了一个公案。"老僧停下脚步,望着远处起伏的山峦,"有人问他:'大师一生度化众生无数,可谓功德圆满,来世必定往生极乐,为何还要每日晨钟暮鼓,不辍修行?'"
"他说:'我不求往生,不求功德,只是还了明月一个明月罢了。'"
年轻僧人疑惑道:"师父,这句话是什么意思?"
老僧没有直接回答,而是指着天上的月亮问道....
"你看这月亮,它可曾为照亮人间而刻意用力?可曾因为照在污泥里就不再发光?可曾因为乌云遮蔽就停止运行?"
年轻僧人摇头:"月亮只是自然而照,不曾有丝毫造作。"
"正是。"老僧微笑着说,"那位高僧明白,真正的修行不是为了得到什么,而是放下一切执着,回归本来的清净。就像月亮不求照亮,却自然光明;不求圆满,却自然圆满。"
他指着山间升起的薄雾继续道:"很多人修行是为了追求功德,求取解脱。可这恰恰是另一种执着。就像有人点灯是为了驱散黑暗,却不知黑暗本无实体;有人苦修是为了消除烦恼,却不知烦恼原是空花。"
"那位高僧在断气前的一刻,写下最后一首偈语:'本来无一物,何处染尘埃。明月照大地,不落明与暗。'"
年轻僧人深深震撼:"师父,这是否意味着,真正的修行是要回归到像明月一样的自然状态?"
老僧欣慰地点头:"你已经触摸到了真谛的边缘。但记住,理解是一回事,实证又是另一回事。就像知道月亮的光明,不等于成为月亮的光明。"
他指着竹林中的一株老竹:"你看这竹子,春来发笋,秋至飘叶,既不拒绝生长,也不执着枯萎。这才是真正的自在。人们总是执着于得失,患得患失,却不知本来圆满的自性,就像明月一样从未失去过。"
"所以说,'烦恼即菩提,轮回即涅槃'。区别只在于一念觉与迷。觉悟的人看见月光照耀大地,迷惑的人只顾数星星的明暗。"
年轻僧人听得入神,忽然发现竹林深处传来阵阵钟声。
钟声悠扬传来,打破了夜的寂静。老僧闭目聆听,脸上浮现出一丝微笑。
"你可知这钟声为何而鸣?"老僧睁开眼睛,目光如水般平静。
年轻僧人正要回答"提醒僧人作息",却又觉得师父的问题不会这么简单。他仔细倾听那钟声,忽然发现每一声都像是敲在自己心上。
"这钟声..."他迟疑道,"似乎在唤醒什么。"
"好!"老僧赞许地点头,"这让我想起那位高僧最后度化的一个人。"
老僧拾起地上一根竹枝,在地上画了一个圆圈:"那是一位饱读诗书的官员。他精通佛法,能说会道,却始终觉得空虚。一日,他来寺中求教。"
"高僧没有说法,只是带他来到这片竹林,敲响了暮鼓。官员听了很久,突然流下泪来。你知道为什么吗?"
年轻僧人摇头。
"因为他第一次真正听见了。"老僧用竹枝指着远处的钟楼,"平日里他只是用耳朵听,那天他用心在听。当他放下分别心,不再试图理解钟声的含义,反而听出了声声回响中的空寂。"
"就像现在这钟声,它既不为谁而鸣,也不为谁而止。来时自然,去时清净。这不正是解脱的境界吗?"
一阵风过,竹林沙沙作响,与远处的钟声交相辉映。年轻僧人忽然感到一丝明悟:"所以说,解脱不是要去哪里,而是要回到最初的清净?"
老僧看着他,目光深邃:"那位官员明白这个道理后,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。你猜是什么?"
"他...放下官职,出家了?"
"不。"老僧笑着摇头,"他回去继续当他的官。但从此以后,他做事不再执着于功名,待人不再计较得失。他说:'原来菩提只在当下,何必舍近求远?'"
钟声渐歇,夜色更深。远处传来几声猫头鹰的叫声,竹林在月光下显得愈发空灵。
"师父,"年轻僧人看着渐渐消散的夜雾,"您说的这些故事,都在告诉我们涅槃就在当下。可为什么大多数人都看不见这个真相?"
老僧拄着禅杖,目光穿过竹林望向远方:"让我告诉你最后一个故事。"
他指着一片竹叶上的露珠:"那位高僧在世时,有个弟子天资聪颖,但总是急于求成。一日,这个弟子问:'师父,您说过本性如月,人人具足。那为什么我看不见自己的光明?'"
月光透过竹林,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。老僧继续说道:"高僧没有直接回答,而是让他去挑水。当他双手提着水桶,小心翼翼地走在山路上时,高僧突然在他身后问:'你现在看见月亮了吗?'"
"弟子一愣:'我正专注挑水,哪有功夫看月亮?'"
"高僧说:'你终日想着要见性成佛,就像一边挑水一边要看月亮。你越是急着回头看,越容易失足摔倒。'"
夜风掠过,几滴露水从竹叶上滑落,发出清脆的声响。
"那弟子还是不解:'那该如何是好?'"
"高僧说:'放下桶子。'"
老僧停下脚步,转身面对年轻僧人:"当那个弟子放下水桶的那一刻,他看见了什么?"
年轻僧人似有所悟:"他看见...月光倒映在水桶里?"
"不止如此。"老僧的声音变得深沉,"他发现月光不仅在水中,更洒满了整个山谷。原来明月一直都在,只是他太专注于寻找,反而看不见最显明的真相。"
"这个弟子后来..."年轻僧人正要追问,却见老僧摆了摆手。
"重要的不是他后来如何,重要的是你现在明白了什么。"老僧注视着他的眼睛,"你总是问我涅槃在哪里,轮回为何苦。可你有没有问过自己:当下这一念,你在追寻什么?"
夜风吹过,竹林沙沙作响。年轻僧人忽然感到一阵清凉,仿佛有什么东西在心中悄然化开。
三、
月至中天,竹林愈发清幽。老僧看着若有所思的年轻僧人,眼中闪过一丝欣慰。
"师父,"年轻僧人忽然开口,"我好像明白了什么,又好像什么都没明白。"
老僧轻轻笑了:"这正是开始觉醒的征兆。"
他拾起地上一片竹叶,轻轻摩挲:"众生总是在追逐、在寻找。有人追逐功名,有人寻找安宁,却不知道,真正的安宁从来不在外境。就像竹叶的绿,不是染上去的,而是从内里透出来的。"
夜风徐来,掠过竹梢,发出细微的响动。
"你还记得那个挑水的弟子后来说过的话吗?"老僧问道。
年轻僧人一怔:"弟子方才还想问这个,却被师父打断了。"
"因为那句话,要由你自己来说。"老僧目光深邃,"你仔细想想,如果是你,放下水桶的那一刻,会说什么?"
年轻僧人望着天上的明月,忽然心中一片澄明:"我会说...'原来我一直在月光中挑水'。"
"妙!"老僧的眼中闪过一道光芒,"你知道为什么这个回答最贴切吗?"
"因为...这不是顿悟后的感慨,而是发现本来如此的事实?"年轻僧人小心地说道。
老僧大笑起来:"你已经摸到门路了。涅槃不是要去寻找什么,而是要看见本来具足的东西。就像月光,不曾离开过大地;就像竹子,不曾刻意生长。"
他指着竹林深处隐约可见的禅房:"回去好好睡一觉吧。明天起来挑水时,记得看看水桶里的月亮。"
年轻僧人双手合十,正要转身离去,却又停住脚步:"师父,我还有最后一个问题。"
"说吧。"
"那位高僧...是您吗?"
夜风掠过,竹林沙沙作响。老僧的身影在月光下显得愈发清瘦,却又似乎与竹林融为一体。他没有回答,只是轻轻一笑,转身走入竹林深处。
本文采摘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://www.cymima.com/ruhe/81.html